梁毓偉|點燃愛國情 集聚青年心
- miayu3
- 5 days ago
- 3 min read
文:梁毓偉
金秋時節,正是國家成立75周年之時。帶有國慶色彩的旗海滿布大街小巷,為全城帶來一片歡欣喜悅。適逢國慶契機,社會各界紛紛舉行國慶活動,舉杯慶祝。我日前就參與了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的國慶升旗禮,見着一眾青年制服團隊以中式步操昂首闊步進入會場,青年人朝氣蓬勃地升國旗,奏唱國歌,着實令人感動,同時亦反映我們近年積極培養青年心繫家國的工作已生根發芽,逐漸成為香港青年的鮮明底色。
青年是社會最先進和最富活力的力量。在國家持續深化改革開放,致力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下,香港青年享有「背靠祖國、聯通世界」的獨特優勢,自然懷有機遇盡展所長。但與此同時,香港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城市,青年人更要打好價值觀基礎,厚植家國情懷,這樣才能時刻不被外在勢力所迷惑,並在祖國發展路上勇於擔當,為國家現代化歷程貢獻更多。
要激發香港青年的家國情懷,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時代強音,正好引導本港青年正確認識國家,理解中華文化。展望將來,愛國主義教育將會全方位、進一步推廣,不僅學校要增設相關課題,同時也要結合青年「行萬里路」的親身體驗,多透過交流、實習,令他們掌握國家在軍事、外交、航天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動態,培養他們具備為國、為民的愛國情操。沿着這一主軸,特區政府未來可加強青年有關方面的扣連,例如在課外活動可多到駐港部隊基地了解日常運作,內地考察時亦可加入與中國少年先鋒隊、共青團等青少年團隊的交流。此外亦要結合社區資源,透過家、校、社會共同合作推進愛國主義教育。例如在社區增設「愛國主義教育中心」及舉辦相關活動,使愛國主義教育變得生活化和多元化,令「紅色精神」得以在社會及青年內心發揚。
除此以外,引領兩地青年彼此了解,進一步消弭香港與內地在歷史上的隔閡,令兩地文化兼容並蓄,真正做到人心回歸,都是我們要深耕細作的工程。我樂見近年市民北上消費、觀光成風,而青年到內地交流、交往成為常態。單是2023年我們已有24萬青年人參與近300個交流項目,到30多個省市考察、實習,體驗內地生活。我認為未來香港和內地可在「軟實力」上有更多互動,例如在休閒娛樂、藝文體育,以至生活飲食、科技潮流等方面有更多合作和交流,使兩地青年在共同話題下,增進彼此了解。另外社會亦要促成更多「雙向奔赴」,吸引內地和世界各地青年便利地來港交流和發展。
作為在國家發展上的「超級聯繫人」及「超級增值人」,香港未來必須進一步打開門戶,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地,而青年正是我們極力爭取的重要對象。不久之前舉辦的首屆青年發展高峰論壇,正好為吸引境內、外青年來港奔赴作出良好示範。我期望香港各界可借鑒有關模式,主動邀請更多內地和海外青年來港訪問、觀光旅遊,以至研學考察,一方面展現香港的國際化定位,同時也令來訪青年對香港獨特文化及發展機遇有所認識,讓他們體會香港「由治及興」帶來的好處。我相信透過促進青年人「雙向奔赴」,可為香港帶來「1+1>2」的效益。
在國家邁向75周年,開啟「新時代」、「新征程」之際,期盼香港對內可引領青年心繫家國,與祖國同行同往,對外則發揮國際化本色,廣納四方青年,使年輕力量為國家注入更多發展動能。
作者為立法會議員、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
本文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媒體立場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