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梁毓偉|青年旅遊 大有可「途」

  • miayu3
  • 6 days ago
  • 3 min read

文:梁毓偉

早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出香港旅遊業要積極求變,多用新思路,並樹立「無處不旅遊」的理念,引起了社會積極討論。事實上,旅遊觀光產業在後疫情時代已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「火車頭」。世界旅遊觀光協會(UNWTO)早前就指,旅遊業在未來10年預期能為全球經濟生產總值增加11.6%,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亦指「旅遊業愈蓬勃的地區,經濟復蘇的步伐也更快」,可見旅遊和經濟活動是息息相關的。


不過,要提振旅遊業,落實「無處不旅遊」,並不是簡單於18區設置打卡點,又或舉辦多幾次的推廣活動就足夠。反之筆者認為要先做好調研工作,針對不同群組旅客的旅遊模式制定對策,強化自身的旅遊特質,這樣才能打造既具特色又令旅客滿意的旅遊項目,帶動他們在港觀光消費的意欲。而在眾多客源當中,18歲至39歲的年輕人可以說是一個特別需重視的旅客群組。根據世界旅遊交易會的報告指出,Z世代青年旅客其實佔了國際旅遊人口逾20%。世界青年旅遊組織 (WYTO) 發布的《全球青年旅遊力量報告》亦指青年旅遊發展的速度高於全球旅客整體增長,而龐大的青年旅遊市場亦影響了全球的旅遊模式。


以內地青年為例,早前中國旅遊報社文旅產業指數實驗室與夸克熱搜發布《2024年輕人出遊新趨勢》的研究便指出,新世代青年講求個性化的特質,正重塑旅遊內涵,令旅遊已不再局限觀光,而是更着重知識探究,參與體驗,以至尋求情感共鳴等。這些結果正好反映了為何近年內地旅客喜歡來港City walk、做「特種兵」,行橫街窄巷,吃街頭小食逛小店的原因。有內地學者更指文娛結合旅遊已成為新出遊常態,而青年則是當中的主力,故要推動旅遊業,就要先得到年輕人接受和喜愛,與年輕人同頻共振,這樣才能達致促進當地消費的效果。


當青年成為旅遊消費主力,個性化、具深度旅遊模式成為主流,傳統依靠景點、購物為主的香港旅遊業亦需要作出轉變,發掘出更多具獨特風貌主題以吸引旅客。例如近年年輕旅客來港時,都喜歡光顧流動「雪糕車」,「雪糕車」不僅具有香港特色和情懷,而且消費不高亦兼具「打卡」留念功能,因而深受歡迎。故對於喜歡「嘗新」的青年旅客,政府不妨考慮政府引入成本較低、流動性強,兼具特色的「新美食車」,一方面增加景點的吸引力,另一方面也為旅客帶來不一樣的街頭食物體驗,滿足青年旅客着重感想、感受的需要。而制定合適的旅遊及推廣活動,包括透過網絡及新社交媒體作宣傳,也是一個需要的手段,令當下的青年認識香港及吸引他們到來旅遊。


當然,要做好旅遊,除了自身提升外,香港亦可加強同大灣區的結合,從而「做大個餅」。例如當香港或毗鄰城市有大型盛事活動吸引旅客時,雙方其實都可以共推一些「一程多站」的旅遊產品,利用一小時生活圈的優勢,加強旅客在深度遊上的體驗,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。這種互相結合,優勢互補的旅遊推廣方式,既是建設大灣區成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願景,同時也拉闊了香港「無處不旅遊」的廣度。


作者為立法會議員、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

本文為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媒體立場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